[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番外(717)

作者:顾四木

玉娘不是乐户出身,更不是罗家的世代奴婢。

她……

在十一岁前,她只是个寻常的小娘子。

玉娘还记得,她家住在洪州阊门之西,门前正好有一弯小小的碧水绕过,搭着一座小小的石桥。

而桥边有一株数十年的西府海棠,每到春日花开如锦。

就是那样一个春日,她刚过了生辰,阿娘送了她一对小小的银耳坠,那也是她对着家里唯一一面小小铜镜,第一次试着涂了胭脂和口脂。

阿娘说她要长大了,过几年就可以给她说个坊里厚道人家。

于是那一日,玉娘带着跟春光一样明媚的心情,和她心爱的银耳坠,走到桥上折花。

不,那时她还不叫玉娘。

她还只是家中的三娘。

然后,她被路过的罗家主看到了。

起初她不懂,她只是站在桥上,拿着一枝海棠花,好奇地看着装饰华美的马车。

正如她当时也不懂,之后频频出入自家的罗氏仆从代表着什么。

直到爹娘虽然哭着,但依旧手上用力把她推到罗家送来的轿子里,她才明白过来。

她入罗家后,就有专人来教导她学习琵琶和舞艺。*

等到十三岁,她第一次出现在宴席上。

就在觥筹交错的酒宴之上,她有了玉娘这个名字。

罗家主的声音带着酒醉之意,与众人戏谑道:“何为玉娘?”

“一来你们可观,其肤如凝脂美玉,一来‘买下和调/教她的银钱,也足够买下一块传家美玉了’。”

在场众人哄然而笑:“果然好名字。”

这便是玉娘的名字了。

她厌恶这个名字。

正如她厌恶方才罗家主说的那些话。

不过……

虽然罗家主的话语让人恶心,但今日来这浔阳楼,见到传说中的巡按使后,玉娘还是有几分庆幸的。

这位姜侯,竟然是女子!

那她应该不用把之前的日子再过一遍——

玉娘原以为,她又要被送给哪个京中来洪州上任的官员。

之前她就被送给了洪州上上任长史(滕王是洪州荣誉刺史,故而真正任刺史之职总管洪州诸事的,便为四品长史)。

玉娘还记得,那时她也是被送到迎接新长史的宴席之上,弹奏琵琶。

罗衣如云,色艳如云,更轻薄似云。

她低鬟怀抱着自己的琵琶。曾经她恨过这乐器,可后来,她只有这乐器。她的日子里,唯有琵琶是真实的,她只有这点重量可以依靠。

那是一个初春,风吹到身上,凉意惊人,地上的锦茵比她身上穿的罗衣厚多了。

因有些冷,她的手有点发涩,其实弹的并不是很好,但没人在意。

她与寻常的琵琶乐伎不同,她不是乐户出身,不是打小学的歌舞,所以她的技艺从不是最好的。

她知道琵琶是锦上添花。

果然,哪怕琵琶弹得不好,玉娘还是被留在了长史府。

后来,那位吴长史年满三年,调任离开洪州回京城。因其夫人亦为世家出身,吴长史便不打算把玉娘带回京城,为了个乐伎若是惹得夫人和夫人的娘家不快,实在不上算。

玉娘就又被一顶小轿送回了罗家。与去时一样,她身上只有罗衣与琵琶。

后来,又去了哪里呢?总之,就这样过了九年。

这次,玉娘见罗家主吩咐的郑重,又令人给她裁最时新的罗衣。原以为,又是一位吴长史,好在……

思绪走远,玉娘手下就拨错了弦。

她原以为不会有人发现,谁料正在说话的姜侯,忽然停下,注目于她。

“是不是手冷,才拨错了弦?”

玉娘呆怔怔的,见姜侯解下身上的披风,递给身边一位凛然威严的女亲卫:“坐在风口,穿的太薄了。”

肩膀上微微一沉。

玉娘身上多了一件绣着流云鹤羽的披风。!

第224章 姜侯的‘本意’

“敢问姜侯何时驾临洪州,让我等略尽地主之谊?”

对在座诸世家家主来说,方才相谈过程中姜侯忽然停下来,令人给场中琵琶伎添件外裳,是今日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不过,以此倒是可见姜侯也是爱赏舞乐的风雅之人,连乐伎错了弦都听的出。

罗家主正好再趁势提出,除了玉娘外,多送几个乐伎给姜侯以‘解闷娱情’。

见姜侯未拒绝,他便更放心一点。

更大着胆子问了一句姜侯的行程。

只见姜侯持杯,似也有些倦怠之意:“本侯至江南西道,巡察之余,原是为了养病的。不料滕王告举,滕王乃陛下叔父,所告者不得不禀于京中。”

这话世家是信的:一来,姜侯到江南西道便直奔庐山拜访孙神医;二来,如此这般好宴珍酒,然姜侯却依旧是以樱桃酿代酒,滴酒未沾,想来也是病中的缘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