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绘春不知寒 作者:琳荫_第143页

作者:琳荫 阅读记录


另一个颇费笔墨的人是赵柘。神宗皇帝赵顼在元丰八年(1085)去世,时年未满38岁,可以说英年早逝。他一生有十四个儿子,八个早殇,神宗死后六子哲宗赵煦即位,才9岁不到,幼时高太后垂帘听政,干到24岁又因病早逝,连子嗣都没有留下。北宋只好再由神宗的第十一子徽宗赵佶即位。稍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原本王位轮不到赵佶,而应该由赵顼的第九子赵佖即位,无奈赵佖是个盲人,王位这才轮到后来的徽宗。赵佖也并不长命,他在徽宗即位后六年就去世了,年仅24岁。总的来说北宋的后半段皇室继承人可谓人丁单薄,命运多舛,社稷摇摆,甚至为后宫所把持。每每看到这些史实总是感怀,如此兴盛的一个国家何以在两三代的君王手中就急转直下,为何在这些孱弱而短命的君王之外,没有一个语出惊人,雷厉风行的皇室成员可以力挽狂澜?

神宗最小的儿子赵偲是赵顼的遗腹子,生于父亲去世的同一年。所以我大胆地塑造了另一个遗腹子,也就是第十五子赵柘,并且将他塑造成一个精明强悍,隐忍果断的宗亲形象。当然,因为最终我不想去扭曲历史,因此他的结局是从刚一开始就注定的,但是我希望他的出现可以是一记幻想中的强心针,去给当年沉溺于书画的赵佶敲响一次警钟,去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另一种结局的可能。

褪去光环之后,我们彼此救赎

小说的主角依然是虚拟人物,我也没有企图跳脱出一般意义悬疑小说中留给主角的光环。他们依然有着绝世美颜,习得盖世武功,绝处逢生,大难不死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他们也同样需要经历坎坷,经历误会,经历心碎和绝望,才能迎来彼此的救赎。这些套路固然被小说家们用了千遍万遍,只不过这些皆是人性的共点吧,知道俗套但还会一次次为之情感泛滥,抓狂揪心。话虽如此,我笔下的主角尽管得到完满的归属,而作为凡人他们的性格却是不完满的。林寒初的个性如同她自己的名字一般,带着一丝冷静甚至冷漠,还有怯懦和自卑,她除了于墨霄之外,不曾对任何人打开心扉。即便赵柘是最懂她的知己,甚至在书画上与她情投意合,她也依然数次拒绝,据他千里之外。 林寒初不是那种传统小说中善良天真带着主角光环靠运气被人恩宠的女性角色,相反她可能是最惨的一类女主角。但我依然赋予她坚韧的性格外加一点点运气,这才使她磕磕碰碰完成了全书的使命。

另一个主角于墨霄出生名门,开朗而又有幽默感,是很容易吸引异性的类型。可是没过几章节,他对待林寒初的一系列渣男举动却可能让读者迅速失去对他的喜爱,甚至唾弃他的所作所为。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比林寒初更加暴露出个性上的缺陷,他鲁莽冲动,喜欢路见不平,但面对感情的时候却瞻前顾后,连思想都有些迂腐顽固。他重父子和师门感情,爱惜自己的羽毛,却也因此成为武林争权的牺牲品。直到江湖规则将他逼到两难的绝路之时,他才真正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相比林寒初和赵柘的复杂个性,于墨霄更为单纯而直接。要说林寒初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于墨霄而不是对自己呵护备至的赵柘,理由之一是因为赵柘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和她更加相配,但是赵柘的心中男女之情永远是次要的,他可以公然告诉林寒初自己是利用她,但是也的确喜欢她,结局可以是双赢的。只是可惜这种将爱情当作附属品的观点在林寒初看来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更何况到了后期两人立场相悖。第二,林寒初在于墨霄身上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他完全是活在阳光下的,而她当时却完全陷入黑暗的境地。他是第一道照进她内心阴霾的光,这个位置没有人可以撼动。第三,对于林寒初而言,于墨霄可以做到抛弃一切只为她而来,林寒初也可以做到豁出性命去换他一命,当两个人可以生死相托,那么情感也已经到了另一个高度。

林寒初在小说中许多次重伤而濒临死亡,面对死亡,她从未过多挣扎,或许从承天教灭门的一刻开始,她从内心就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生存的必要。她内心的光是于墨霄在舒州城外荒野之畔赋予的,一次是在她偷偷离开寄舒山庄打算沦落天涯,于墨霄对她不离不弃时;一次是在她几近毒发,恍惚间重回旧地,险些跳崖自戕,于墨霄风尘仆仆千里从开封寻到她时。细心的读者,你难道没有察觉,那个寒冷阴暗的山谷,在接受早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之时,雾霭升腾,山泽萌动之间,山道之上,一人一骑迢迢千里为你而来,不正是郭熙曾经描绘的《早春图》上的景色吗?每个人在救赎他人的同时也是救赎自己,救赎自己怀有缺憾的灵魂。

林擎是一个更接近完美的男性角色设定,可惜第一章 我就把他写死了。随后只是穿针引线地多次出现在回忆中。林擎、刘一照、齐啸川、罗丹青四兄弟的经历或者折射了一些北宋同期水浒传的影子,对朝廷失望,或占山为王,与朝廷作对;或急流勇退,隐姓埋名;或被蛊惑被招安,但都得不到好的下场,这些惨烈的悲剧不是个案,也不全都是虚构,他们只是一些缩影和提炼,从侧面折射那个朝代末年濒临奔溃的先兆。

赵佶的几次出场都做了反复的考量,既要合理地安排他推进这个故事的进程,又希望能符合他君王的个性和身份。因此主要的三个场景:翰林图画院、崇政殿画瑞鹤图以及樊楼镇压叛乱都是取了史上有迹可循的几点元素再创作加工。看过宋徽宗的传记之后,加上个人对赵佶艺术造诣的偏好,书中对他的所作所为不乏一些洗白的成分,若不能苟同,还望诸君见谅,唯博君一笑尔。

作为读者,每一个人对什么是好的小说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也不曾例外:比如说深入人性的人物塑造,行文流畅措辞优美,抑或是情节和故事的创新等等。但是在自己亲自提笔写小说之后,这些因素固然还是成立的,只不过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如同构建一件精密的机械结构一般地去撰写一部小说,营造骨架,铺设外观,填充细节,再让它灵动起来,着实是件令人绞尽脑汁又乐在其中的事情。

2018年6月,在一次北京回上海的的飞机上,我敲下了《绘春不知寒》的第一章 内容。回到上海后的第二周,我得知了自己怀孕的消息。在随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带着持久的热情与耐心,我陆陆续续地一章又一章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总想着,等到我女儿可以读懂这本小说的时候,也许我会跟她说:其实妈妈在怀你的时候,却在另一个遥远而虚幻的时空孕育了另一个善良勇敢,坚定执着,敢爱又敢恨的女孩。她与你一同长大,你的名字“相濡”寄托了我们希望你即便在逆境中,也可以与他人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的满心期许,而她的名字,虽然带着一丝寒意,心中却怀揣着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热忱。

凛寒伊始,初心向暖,又有何妨?

第74章 主要事件年代对照表

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宋神宗赵顼即位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宋神宗与王安石一同开启新政

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宋神宗命郭熙作早春图,赐王安石舆图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王安石会见林擎等人,被贬江宁

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王葭昇被贬均州,张敦礼在东京建法云寺,拆除圆光寺

元丰四年(1081年辛酉):永乐城之战

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宋神宗薨,新政变法结束,赵柘出生

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宋哲宗赵煦即位,王安石在江宁病逝,罗丹青佯死出京

元祐tຊ四年(1089年乙巳):车盖亭诗案,蔡確流放岭南死于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