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公务员 作者:名剑山庄_第363页

作者:名剑山庄 阅读记录


其实,在何夕看来,汤和修建了这么多城堡。就土木工程来说。如果折算成本,决计不低。如果用后世统计计算的口径,在东南沿海修建这么多大小城池。与集结数万军队,发动一次南洋之征,成本上估计相差不大,甚至修建沿海成本,很有可能成本更高。

原因很简单。

南洋之征,动用的军队,战船什么的都不是一次性的。仅仅是一次动用,不会单纯计算成本。只要不是大败,海上运兵,运粮食的成本也不高。而这东南沿海修建这么多城堡堡垒可不一样。

那可是不动产。或许通过漫长使用年限来折旧的话,成本不算高。但是要一次性付出的。

但是问题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

徭役制度之下,人力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少计的。有时候徭役,是要百姓自带干料的。

在这种制度之下,一次南征所需,是几乎全部要从府库调拨的。但是修建东南沿海城堡却不一样,完全可以征召徭役。而且东南沿海的城堡,总体上很多。但是分布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在使用徭役情况下,将压力平均分摊给各地的百姓。而不是集中在一地。百姓们也是可以承受的。

朝廷需要动用的财力很少。如果再加上动用卫所军,这个成本就更低了。

而且这一项工程有以备长远打算。不需要修建很急,这样一来,朝廷地方上的压力更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决策是最合适的。用最小的代价,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了坚固的防线,长效的训练机制。今后很长短时间,不管是倭寇还是海盗,都不能闹出什么大事。

这已经足够了。

事实也证明。

倭寇真正弄起来的时候,是卫所军队衰退得不成样子之后,才兴起的。即便那个时候,各地卫所也打过一些恶战。倒不是说卫所军还有胆量出战。而是海盗们发现,这些卫所在海防要地。不拔了。不能深入腹地之中。

这才发动的。

可见汤和在这一套体系上下的功夫。

何夕心中思索了半日,他虽然觉得汤和的办法不好,这种被动挨打的,千日防贼的手段,很被动。但是他也想不出什么良策。

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理想的解决办法,但是都需要考虑成本的。

朱元璋明显没有在东南大动干戈的意图。

大明的国防重心现在在北方,将来也在北方。这一点不会动摇的。甚至朱元璋自己也动摇不了的。朝廷一本帐,就那么多钱粮。朱元璋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钱财。

就这一点钱,能做的选择,已经很少了。汤和的办法虽然被动一些,笨一些,但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情。更多的事情,汤和也是做不来的。

何夕心中暗道:“或许,我过一段时间,也需要回京与他好好谈谈了。”

第十八章 朱元璋的密信

“对了。”汤和说道:“有一个东西给你,是陛下给你的。”

汤和一招呼。立即有一个侍卫站了出来。双手捧着一个匣子出来了。

却见这匣子一尺见方,红木材质。看上去并没有特殊的花纹的。很是素净。只是上面有九个字:“大明绝密,无故开者,斩。”上面有封条,用泥封。封得严严实实的。

何夕双手接过,当着汤和的面,将泥封打破。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什么。只有一封书信,还有一个小印。好像是银制的。

何夕先取出书信,打开细细读了。

正是朱元璋地写的。

朱元璋主要交代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何夕提出的远洋计划。朱元璋非常赞同。让他主持。让汤和协助他。从沿海各卫所之中,挑选精兵强将。筹备此事。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匣子了。

其实,雍正用的密匣奏事。在明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万万没有雍正那么广泛。不过是内阁,六部尚书等这样级别的大臣,才能蒙陛下赐印。而在大明朝,这种制度,其实是从永乐开始的。

而今朱元璋就用到了何夕身上。

这个匣子里面的银印才是重点。

今后,何夕写了什么迷信。直接用这个银印,封了。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直入君前。只有朱元璋才能裁开。

何夕将银印拿起来,却见下面有八个篆字:内外六合,无所不言。

何夕心中暗道:“陛下对我的期望,还很重。”

何夕也知道,他今后一定要多多写信了。在外做事,多汇报,多请示,是维护宠信的不二法门。而且何夕可不觉得自己身边没有朱元璋的眼线,既然如此,与其让别人报上去,还不如自己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