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633)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这才是主要方向。

王浩对于质量点塑造问题,还没有下一步的明确的方向,他只是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高次质点函数第二问题。”

“但不是证明,也不需要去证明质数对接点有无限多个。”

“我认为,质数对接点的存在本身,就可以作为质量点塑造的数学基础,我们需要对质数对接点的代入,不同质数对节点关联的函数进行研究,并联系一起物理问题。”

“比如,从光子结构入手,进行塑造。”

以数学为基础,联系确定的物理内容,就是研究的大方向了。

理论物理都是如此。

实际上,质数对接点本身,包括光子结构,都只是微观物理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不是说,光子就是由真实数字排列组成。

数学,是物理的解析手段。

“如果是从光子结构入手,研究又会变得极为复杂,也会充满不确定性。”

海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粒子标准模型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我们肯定不能从单一的光子入手,还要联系其他粒子,包括中微子、胶子等等,但现有的研究不一定是真实的。”

“对。”

王浩朝着海伦竖起大拇指,肯定了她的想法,“所以具体方向,还存在不确定性,我还在思考。”

“如果是从力的角度入手呢?”保罗菲尔-琼斯思考着说道。

“电磁力?”

“也可以是强力。”

“强力……”

几个人一起思考起来。

强力,确实是个很好的入手点,因为强力对比弱力更明显,对比电磁力表现形式又直接的多。

另外,强力的存在非常特殊。

比如,强力能够把夸克组合在一起,宇宙中并不存在单独的夸克。

为什么呢?

或许可以用质量点构造出的夸克结构,联系湮灭力的作用进行解析。

……

王浩等人的思考讨论并没有确定的结果,他们只是做一下初期的研究,说一下彼此的想法,个人再去研究思考。

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找到了方向,但灵感值没有任何提升,就说明方向的不确定。

临近报告会,王浩也开始做起了准备。

周二。

王浩和丁志强、邱会安,再包括随行的陈蒙檬、栾海平等人,一起乘坐专机飞往了首都。

一行人很快到了会议中心。

报告会是数学物理学部组织安排的,最开始是定在五号小厅,后来又改为了二号侧厅,主要是因为确定到来的学者太多了。

数学物理学部开放了参会申请,给一些顶级的数学家发了邀请函,也给国际著名的高校、机构发了邀请,但也完全没有想到,前来的学者人数竟然会超过六百人。

这还是严格审核个人申请后的结果。

前来的每一名学者,最低也顶着个‘数学教授’头衔,六百多名数学教授聚集在一起,场面甚至可比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还仅仅是数学领域的学者,参会的还包括一些官员、机构代表,他们拿着邀请函过来,纯粹就是为了‘见证历史时刻’。

王浩也没有想到会来这么多人。

前一天会议中心的二号侧厅就有很多人过来了,他们是来领取个人身份牌,路上碰到王浩自然要寒暄一番。

结果王浩一路走一路说,花了很长时间才见到了组织负责人沈春明。

沈春明是科学院数学所的主任,负责很多日常事物的工作,他把王浩让到了边侧房间,里面还好几个学部老院士。

在寒暄了一番后,沈春明坐下来苦笑说道,“这次真是世纪讲座啊!”

其他人也跟着说道,“是啊,参会人数过千啊!学者就超过六百。”

“真是没想到,一个数学报告……”

“那可是黎曼猜想!”

“王浩院士,你就是数学界的明星啊!”

王浩礼貌的笑了笑。

其实也是很正常的,黎曼猜想证明的报告,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而且多数人都认为,报告会很可能确定证明。

因为,作报告的是王浩。

也因为,过去的一段时间,没有机构站出来确定证明,但也没有机构站出来指出问题。

虽然证明过程确实很复杂,但没有机构站出来指出问题,也就代表他们暂时没发现问题,没有确定只是因为没有完全理解而已。

所以报告会很可能会把证明确定下来,会后黎曼猜想就会变成黎曼定理。

不管怎么说,如此规模宏大的报告会,绝对可以称作是世纪讲座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数学圆桌会议,王浩:我是被逼无奈,只能自己研究了!

二号侧厅。

现场过千人各自坐在位置上,等待着报告会的开始。

两侧还有数十个记者正在不断的拍摄,他们会对于这次盛大的报告会做报道,有些电视台甚至会进行直播。

会场的声音有些杂乱,直到王浩的身影出现在侧门,他身后跟着丁志强和邱会安。

三人一起登上了讲台。

王浩站在中间的位置上,开口道,“感谢各位远道而来,听我和学生的报告。”

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报告的流程,主要是三篇论文内容报告的安排,随后道,“下面由我的学生丁志强,做第一场报告。”

他说完和邱会安一起坐在了讲台边侧,讲台上就只剩丁志强一个人。

全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丁志强身上。

丁志强明显是非常紧张,甚至表现的有些手足无措,他的身体停顿了几秒钟,还对着耳麦轻咳一声,确定说话能被所有人听到,才走向了身后准备好的白板,对着上面画好的图形,深吸一口气开口道,“这个研究源于我的一个想法。”

“我的老师王浩,交给我的一项工作是,研究高次质点函数代入最小质数对节点所得到……”

“而在研究对应五维图形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交线平面……”

“它和黎曼函数的列式……”

丁志强起了个开头,一步步的介绍起来。

在不断开口的过程中,他满心都是紧张和忐忑,还有激动和兴奋,导致有时候发出的声音,似乎都是从牙齿中咬出来的。

台下的学者们也是很理解的。

有些学者甚至想着,换做是自己站在讲台上,都不一定比丁志强表现的更好,能正常去讲解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止是因为台下人多,还因为有很多都是数学领域的顶尖学者。

比如,第一排坐着的就有邱成文、陶哲轩、詹姆斯-梅纳斯、阿卡萨伊-文卡特什、考切尔-比尔卡尔、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

六个菲尔兹获得者!

再加上讲台边侧坐着的王浩,等于是整整七个菲尔兹获得者。

这是什么概念?

哪怕是历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能邀请到三、四个菲尔兹获得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七个菲尔兹获奖者齐聚一堂,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除去一整排的菲尔兹获奖者外,其他也都是相当有名气的数学家。

在会场前半部分随机随机找一个学者,头上也许都顶着个柯尔数学奖,或者其他什么国际数学奖项。

论起顶尖数学家的数量和质量,报告会甚至比属于国际数学家大会还要盛大。

现在站在讲台上做讲解的,就只是一个在读博士,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而他在讲解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认真的听。

他们也都知道丁志强。

伴随着三篇论文的发布,丁志强在国际数学界都变得小有名气,一则是每一篇论文都有丁志强的名字,第三篇和黎曼猜想有关的论文,他还是‘一作’,明确了个人的研究贡献。

另外,还因为高次质点函数的报告会,丁志强在报告会末尾,说起了自己的研究想法。

当时他就说了相关内容,包括发现了一个很具价值的复平面,可能会和黎曼猜想直接相关,针对那个想法来说,大部分学者都不在意,也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研究。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